农办发〔2014〕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经济、农牧)、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农业系统涌现出一批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其中沈乾文同志是优秀代表,他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深入学习宣传沈乾文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为民服务、爱岗敬业、勇于进取、清正廉洁,为稳粮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农业系统开展向沈乾文同志学习活动。现通知如下。
沈乾文同志生前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蔬菜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因积劳成疾,2014年3月23日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年仅48岁。他植根农业战线31年,先后任县果树站农艺师、信息站站长、蔬菜局局长,是首届广安市委直接联系掌握的高层次人才、四川省农业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他一生扑在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沈乾文,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坚持以“把果蔬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增产增收”作为最大梦想,他是为誓言立命的好党员。从果树专家到信息站站长,再到蔬菜专业“活字典”,沈乾文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学习沈乾文,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践行“只要群众多赚一分钱,我们就尽一百分的努力”的诺言,他是为百姓卖命的“菜局长”。沈乾文同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心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群众的需求就是命令,“要的,马上!”兑现了他对群众的承诺,道出了群众视他为亲人的原因。
学习沈乾文,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始终做到敢于担当、恪尽职守,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是为工作拼命的“倔老沈”。作为长期奋战在农业一线的基层干部,沈乾文同志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不分昼夜,无视病痛,以“拓荒牛”的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5年的时间,他带领初创的蔬菜局把岳池建成了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学习沈乾文,就是要学习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始终做到为人厚实、生活朴实、工作务实,他是为事业舍命的“沈劳模”。沈乾文同志出差精打细算,下田草帽汗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生活中简单朴素,淡泊名利,在外是好人,在家是病人;工作上身先士卒,公而忘私,高标准严要求,用崇高的品格、良好的形象和出色的业绩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
农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沈乾文同志崇高精神转化为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行动,转化为积极进取、敢拼敢赢的精神状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创造一流业绩。各单位要运用多种形式,把学习宣传沈乾文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向王胜、于海河、毕世祥、文朝荣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锋模范为镜,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自律意识,保持和发扬农业部门的良好作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激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附件:沈乾文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农 业 部
2014年8月11日
附件
沈乾文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两双筒靴,一高一矮,在办公室静静躺着,他永远不会再穿上,再沾一脚那熟悉的泥土芬芳;一顶草帽,早已破旧,挂在墙上蒙着尘灰,他也没有机会再戴上,挡一挡夏日那毒辣的太阳;那辆停在墙角的自行车,不知道陪着他行了多少年的上班路,再也不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时间定格在2014年3月23日。年仅48岁的岳池县蔬菜局局长沈乾文,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猝然离开了人世。他走得那么突然,给亲人、同事和朝夕相处的农民朋友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遗憾。
“他总是忙啊,下不完的乡,加不完的班。”满怀丧子之痛的父母,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儿子拿回来一份南充农校录取通知书时,就立志要帮助老百姓改变世代受穷、贫困落后的状况;
“全县蔬菜产业能有这个规模,是他拿命换来的。”许多农民和业主没有忘记,他那高大的身影,还有田边地角到处都印着他深深的脚印;
同事们眼含热泪诉说,“他就像一头拓荒的牛,从不知疲惫”。高负荷的工作让他积劳成疾,过早燃尽了生命——直到去世那天凌晨,他还在为参加全省循环农业经济会议准备材料。
无数不知名的群众自发来到追悼会现场,“沈局长离开了大家,但我们依然会按着他规划的路子,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沈局长的遗愿,完成他的未竟事业,是对这位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好干部最好的怀念和告慰。
为工作拼命的“倔老沈”
—对工作很上心,对自家很粗心
“他对工作是太放不下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就像一头牛,浑身透着一股狠劲和执着。”同事唐敏慧说起他,眼眶总是红红的。
他1米8高,这个高大敦实的拓荒牛,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得,马上!”,30年如一日,他敢为敢当,力耕不息,工作再多再累再苦,他都揽到做,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沈乾文生前的办公室至今还保持原样,同事们经过时总习惯地往里面看一看,总感觉他还坐在那里钻研种植技术、琢磨新品种推广、商讨产业规划。
他的书柜里整齐地码着20多个写完的笔记本,翻开最近的一个,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他的工作日志:2013年9月25日,朝阳乡秦家店村,指导秋菜种植规划;2013年12月9日,中和镇马家桥村,研究2014年大春蔬菜集中育苗工作;2014年1月10日,参加2013年全省农产品初加工产地项目管理工作会;2014年3月11日,石垭镇丁家村,全市2014年大春流动现场会现场准备……
一叠叠笔记本,默默讲诉着他在农业一线奔忙的日日夜夜。
2009年,百万人口农业大县岳池县成立了广安市首个蔬菜局,在考察推荐中,作为市委直接联系掌握的高层次人才,选育的中国4号脐橙、78—1锦橙分获省名优水果金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的农业专家—沈乾文,获得全票,被组织任命为第一任局长。
当时,岳池县的蔬菜产业刚起步,又肩负着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这个局长的担子着实不轻。沈乾文发了狠:“几年之内,岳池县蔬菜产业如果没有大变化,不要你们撵我,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干下去!”
说到做到。这个在农业一线耕耘近三十年的“拓荒牛”,平日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气候、土壤、品种、市场,哪一环都出不得差错。不分天晴下雨到田间地头测量,不分昼夜翻阅各种资料……
2009年8月,蔬菜局在朝阳乡秦家店村培育了第一批甘蓝苗,苗子长势很好,眼看就要移栽,可一天深夜三点多钟,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惊醒了劳累一天的沈乾文。这可是蔬菜局成立以来的“第一炮”,可不能“哑炮”啊,他连忙起身,抓起衣服就往育苗基地奔去,等到闻讯随后赶来的唐敏慧见到他时,“他浑身水淋淋的,一个裤脚高,一个裤脚低,正在那里掏沟、排水。”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奋战,保住了这批苗子,然而,本已患上心肌炎的沈乾文却因重感冒病倒了。
为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沈乾文积极申报现代农业重点县,向省市汇报工作、下乡搜集第一手资料、熬夜撰写申报材料,忙得几天没回家。2009年中秋节当天,还在办公室加班的沈乾文答应妻子罗莉一定会回家过节,中午还抽空买好了一盒月饼。下班时,已经出门的沈乾文突然接到任务,要赶紧准备相关材料。顾不上给妻子打电话,他就提着月饼返回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加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晚上十点多,妻子和儿子在家左等右等,始终不见沈乾文回来,关切地打来电话询问,望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沈乾文才猛然想起中秋节的事情,他满怀歉意:“下次再陪你们过节,好吗?”挂断电话后,沈乾文拿出月饼分给一起加班、都还未吃晚饭的同事,“辛苦大家了,我这里买了一些月饼,大家先将就一下,就算我们一起过节了。”
又一个不眠的夜晚过去了,早上8点,沈乾文让大家都回去休息,他一个人留在办公室从头到尾仔细地校稿。同事胥斌半推半拉着把他送回去。可是,刚走不到一小时,沈乾文又悄悄回到了办公室,继续修改材料……
对个人和家庭如此粗心的他,但对于蔬菜产业发展事业却有着发至肺腑的挚爱和追求尽善尽美的执着。
为了引进新品种,沈乾文经常出差。一起出过差的同事们都说他很抠门:“总是精打细算,舍不得住好宾馆,舍不得打出租车,有时一碗小面就是一顿午饭。在买种子时,他却大方得很,看到好的品种就像发现金矿一样兴奋。”
2012年,沈乾文得知紫山药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价值高、产量也高,能带动农民致富,便从浙江引回岳池县试种。他三天两头往试验田跑,看长势、察病情,笔记本记了厚厚几十页。因气候条件等原因,那次试种失败了。那段时间,县农业局副局长王建秋说他像“被挖了祖坟那样难受”。
“这件事以后,沈局长对引进新品种的技术要求,严格得近乎吹毛求疵。”唐敏慧说,为了试种一个新的辣椒品种,他宁可多跑三四十公里山路,到中和镇的油沙地去试种,他说那样可以实现最好的种植效果。在沈乾文的精心管护下,该品种试种成功,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每亩可增加产量上千斤。
还有一次培育丝瓜新品种苗,大家建议用穴盘进行培育,效果可能会稍稍差点,但工序会节省一半。沈乾文却坚持用效果最好的营养袋育苗,他不惜和分管领导“吹胡子瞪眼睛”。领导最终让了步,说他倔,沈乾文报以嘿嘿一笑。为此,大家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倔老沈”。
而正是这个“倔老沈”,任蔬菜局长5年来,推动岳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从30多亩发展至10万亩,每年成功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培育引进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30多个,蔬菜产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万余元,被省政府确定为蔬菜产业基地强县。
为百姓卖命的“菜局长”
—把群众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轻
同事们都说,“蔬菜就是他的命根子,百姓增收是他最大的梦想。”沈局长不在蔬菜产业基地,就在去基地的路上,如果不出差、不开会,他几乎天天都在下乡,几十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戴草帽、穿汗衫、蹬筒靴,每天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破自行车,认识他的群众都说:“沈乾文哪像个局长哟,比我们农民穿得还寒碜。”接受过沈乾文技术指导的业主也夸他:“他的技术比老专家还精,手上的茧比我们还厚。”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菜局长”。
研究生王洪伟是蔬菜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第一天到单位上班,就跟随沈乾文骑车下乡。不料,自行车坏在路上,沈乾文陪他一起,推着车边走边看、边走边谈,这块土地适合种什么作物,这片菜地是哪个业主的,有多少面积,下季会种什么品种,他都如数家珍。他们赶回家时,已是晚上8点过了。
沈乾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群众能多赚一分钱,我们就要尽一百分的努力。”
打工妹李桂兰从重庆返乡创业,在裕民镇承包了200亩地种植蔬菜。由于技术和管理的问题,种蔬菜第一年,李桂兰就亏了,心疼得她睡不着觉。那段时间,沈乾文天天都往李桂兰基地跑,现场指导技术,分析市场行情,并帮助她成立了“李二姐蔬菜专业合作社”。
“他平时是很随和的人,但要是蔬菜没种好,他凶得很,就好像基地是他的。”李桂兰说。
在沈乾文的帮助下,李桂兰的蔬菜基地发展逐渐有了起色,2011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把50亩豇豆架全部吹垮,又要损失十几万元。接连的打击让李桂兰缓不过气来,心灰意冷之下,她想放弃蔬菜种植又出去打工。
沈乾文得知此事,不断给李桂兰打气:“千万别灰心,我们蔬菜局给你当后盾,一定要让你尽快种上第二季豇豆!”没隔几天,沈乾文就亲自送去了豇豆种子和10吨复合肥,并组织蔬菜局的同事们一道,帮助她重新耕地、播种、施肥,新搭的豇豆架子上很快又爬满了嫩枝芽……
如今,“李二姐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成为岳池县蔬菜产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李桂兰逢人便说:“没有沈局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直到现在,李桂兰的手机里还存着沈乾文的电话号码,有啥事总是不自觉地翻出他的号码,刚要拨打时,才想起沈乾文已经不在了。“真的没想到,这么好一个人,怎么会突然就这么走了。”说到这里,李桂兰已经泣不成声。
把群众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沈乾文,对自己看得却那么轻。1米8的个子,看似高高壮壮,却是疾病缠身。因为积劳成疾,沈乾文所患的心肌炎早已转成了冠心病,病痛的折磨,让正值壮年的他走路都气喘吁吁,就是冬天也湿透衣裳。但他一直“伪装”得那么好,在他若无其事的笑容背后,该要多大的信念和毅力来对抗病魔?!
西瓜业主李贵民至今记得,2009年大旱,是沈乾文几天几夜没回家,组织抗旱救援队、光起膀子铺管道、挽起裤脚挖沟渠,最终战胜旱魔,保住收成。但李贵民不知道的是,接到他求救的电话时,沈乾文正在医院输液,拔下针头就往基地赶,等到一切忙活完后,一下瘫倒在地上,半天站不起来。
让三安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周文利念念不忘,是沈乾文争取的气调库、泡菜厂、包装厂三个项目,延长了产业链,让蔬菜不再白白烂在地里,再也不用担心收购商“杀价”了。但他不知道的是,为了争取这三个项目,沈乾文前前后后跑了几个月,多少个深夜,他独自在电脑前写申报材料,病痛发作时,脸色发白,豆大的汗水啪嗒啪嗒往下滴,他勉强趴在桌子上歇一歇,稍微好转后又咬咬牙继续坚持工作……
但他们都知道的是,沈乾文为大家做了这么多好事实事,从来不吃业主一顿饭,不抽业主一根烟,业主把地里产的瓜果蔬菜送给他尝尝鲜,他从未收过,业主催得急了,他总说“下次吧”。
每年春节,一些蔬菜业主和基地工人回不了家。沈乾文自掏腰包在饭馆摆上几桌,把他们都请来一起团年。吃完饭还把自家做的腊肉、榨的菜油送给大家。看着这个平时舍不得吃穿,常年都穿着那几套“起皱皱”、洗得泛白衣裳的贴心人,大家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有人觉得沈乾文傻,“你这个局长,当着有啥子意思哦?”沈乾文一笑了之:“当干部要吃得苦、受得累、干得事,真心为老百姓做实事。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群众就能把你当自家人。”
为事业舍命的“沈劳模”
—在外边是好人,在家里是病人
沈乾文虽未获得过劳模称号,但同事们都叫他“沈劳模”,因为他姓沈,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厚实、生活朴实、工作务实,大家打心眼里佩服。
“您关心工作,关心他人,唯独忘了关心自己,您不负他人,却深深负了家人和自己。”同事李小霞在追思他的诗歌中写道。
“结婚20年,家里大事小事,沈乾文从来不沾边,因为忙,从幼儿园到大学,他连孩子在哪个班都不知道。”妻子罗莉说,“每天回家,扔下一堆满是汗渍和泥土的脏衣服,就瘫在那里不想动了。”
70多岁的老父亲还记得,2005年的一天,他卧病在床,儿子好不容易抽出周末回趟老家,可中午才到家,夜里一点,接到一个电话,他就找了一辆摩托车连夜赶回了单位。
一家人仅有的一套房子是十年前妻子单位分的,天花板上的石灰都大块大块地脱落了,沈乾文却连维修的时间都没有。
“再是铁打的人,也经不起长年累月高负荷的折腾。”同事们都这样担心他。
2013年,沈乾文病情恶化,发展为心脏衰竭,心脏常感觉一阵阵绞痛,并伴随着剧烈的恶心干呕,面色青得让人害怕。但他实在熬不住时才住院,稍微好转又匆匆出院。主治医生发了火:“你还要不要命?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妻儿着想嘛!”考虑到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宜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建议他办理病退。沈乾文总是埋着头听完医生善意的“数落”,一不留神,又溜回了岗位。
当年12月,病情越来越重,县医院不敢接手了。沈乾文被家人和同事强行送到重庆新桥医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经过抢救,沈乾文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70多岁的老母亲匆匆赶到重庆,看到病床上的儿子,不禁老泪纵横,轻抚着沈乾文的额头,心疼地埋怨到:“你小时候发烧感冒,我照顾你,现在你几十岁了,还要我来照顾你,你真是不让人省心啊!”
沈乾文愧疚地望着老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任由泪水夺眶而出……
当沈乾文病情稍有好转,他又要求出院,大春生产在即,他放心不下他心爱的蔬菜事业。家人和医生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得同意他提前出院。医院在沈乾文的出院证明上写着:病人强烈要求出院。
今年1月,沈乾文带病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全省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设管理会,会议中途沈乾文感到身体强烈不适,他让同事陈芙蓉帮他到外面药房买了点药,硬撑着把会开完,还代表岳池县发了言。
会议结束,疼痛难忍的沈乾文一下晕倒在地,同事们赶紧把他送到成都中医院治疗。
“他坐在输液室的一个角落,头耷拉着,就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让人看着心痛。”谈到当时的情形,陈芙蓉说不出的酸楚。
“后来,输液室的病人都走光了,他才慢慢地颤颤悠悠站起来,挪动着沉重的双腿,走了两步,脸色煞白、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还伴随着阵阵干呕。”陈芙蓉回忆到,我想上去扶他,他却挥挥手说,“没事,歇歇就好。”
输完液后,沈乾文不顾劝阻,坚持要赶回岳池,他还记挂着一个蔬菜基地的田间管理。一路颠簸回到岳池时,妻子罗莉已经在县医院挂好急诊等着他。病情稍微好一点点,他又下乡去了。罗莉心疼也没办法,知道他对工作的倔劲儿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只能像对待小孩一样在生活上督促他。
今年3月16日,罗莉因事去南京,实在放心不下丈夫,走之前,她在梳妆台前贴上一张温馨提示:去医院复检,注意按时吃饭、吃药,每天都打电话一遍又一遍提醒。然而,就在3月23日,星期日,她返家的当天清晨,沈乾文突发心脏病,阖然长逝,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唐敏慧记得,头天晚上10点过,她到办公室拿材料,看见沈乾文还在加班,连夜赶写第二天召开的全省循环农业经济项目座谈会的发言材料。岳池县人多地少、耕地紧缺,为了让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群众获得更多收成,沈乾文一直致力于循环农业的研究,搞试种、写调研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这份发言稿浓缩着他的心血。见惯不怪的唐敏慧没有打扰他,悄悄离开了。没想到,那一面竟成了诀别。
那天早上,从不迟到的沈乾文,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会场。焦急的同事在家里找到了他,他穿戴得整整齐齐,蜷缩着倒在了门口。手中拿着的公文包里,工工整整地装着头天夜里加班赶写的材料,那份材料上他还多处批注、修改。同事们含着热泪搀起了他,无意中发现,他的手背上连日输液留下的针眼还清晰可见……
上一篇:学院召开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学习和院长办公会
下一篇: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王长松应邀来我院恰谈合作办学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