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18 app:“四方协同、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
张政利 宫林峰 金满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业高职教育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新利18 app通过更新理念、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四方协同、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子,学院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等荣誉。
“四方协同、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考量
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直接且关键的则在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三大方面,既需联动,又需系统设计和改革,以解决服务乡村振兴中视野狭窄、主体单一、动力不足、零散低效等问题。但要完成这“三改联动”,只靠高职院校本身是不可能的,例如,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产业需求,职业培训需要对接行业企业标准,育训结合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等,因此,“三改联动”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下,必须跳出高职院校来看社会服务。换言之,只有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支持、企业协同的治理格局,“三改联动”才会真正动起来,才能充分释放服务乡村振兴的动能和效能。
作为“四方协同”主体,学校必须主动作为。学校要围绕乡村振兴做好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专业群结构调整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育训结合,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大批乡土人才;通过做好乡村产业发展与技术需求调研,做好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学校要争取政府部门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支持,如出台相关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学校要争取行业协会的支持,发挥好其中介作用,为学院开展乡村振兴服务提供必要的标准、规范、技术指导、质量监管、考核支持以及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学校要争取企业协同,参与制订、修改、执行联动计划,参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全过程,参与技术研发、技术设备支持等。“四方协同”是“三改联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是“四方协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方协同、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一)“书证融通、三体系融合”:对接乡村振兴的学历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为此,近年来,学院从需求侧倒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形成了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协同“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三体系”由融合交替、逻辑递进的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构成,通过“学、做、用、思”反复交替,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并进。这一改革实践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该成果也获评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院以此为基础,依托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职教专家指导作用,将“1+X”证书制度改革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丰富“项目体系”,深化“实践体系”,实现“X”证书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进而形成“书证融通、三体系融合”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依托“1+X”证书制度,在公共课程领域、专业必修领域、专业选修领域以及拓展学习领域围绕“X”证书开展课程建设,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通过“三体系”内含的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实践的逻辑递进规律实现各自侧重的学习任务,实现“一懂两爱”的“懂”。同时,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在实习实训情境中加深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一懂两爱”的“爱”。截至目前,所申报的农学园艺学院的“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经营”“设施蔬菜生产”、畜牧兽医学院的“家庭农场畜禽养殖”、食品药品学院的“粮农食品安全评价”等2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功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3000余名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该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统一,为乡村振兴输出了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1+N”:对接乡村振兴的乡土人才非学历培训改革
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非学历培训。学院根据乡土人才培训需求,充分考虑参训人员文化素质、当地农业发展及技术、资源等状况,对区域产业、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和效果评价进行优化组合,创造出目标更务实、内涵更丰富、效果更显著、管理更精细的“1+N”乡土人才培训模式。
“1+N”模式实施可分解为五个层次:一是培训目标“1+N”中,“1”为懂技术,“N”为爱农业、有文化、懂政策、知法规、善经营、会管理,培训时在“1”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培训对象选取“N”中的内容,形成具体培训目标体系。二是培训内容“1+N”中,“1”为当地主导产业实用知识和技能,“N”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农”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内容。三是培训师资“1+N”中,“1”为科技特派员,“N”为农业高校教师(含思政和党建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优秀学员等。四是培训方式“1+N”中,“1”为“固定课堂”培训方式,“N”为灵活的“田间课堂”“院坝课堂”“在线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固定课堂”集中讲授知识和技能,其他培训方式可有效地对“固定课堂”进行补充。五是效果评价“1+N”中,“1”为参训农民,“N”为地方政府部门、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与涉农院校。组织多元主体对农民培训效果开展结果性评价,并及时反馈,为后续培训方向修正与内容和策略改进提供支撑。以盖州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培训为例,其主营业务是水果种植和罐头、蜜饯、饮料等水果深加工业务,学院将社员的培训目标设定为“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组织教师集中为该社社员讲授了“果树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主干课程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风险防范”“合作社经营管理”等辅助课程;以果树科技特派团成员为主体,相继选派教师(含思政教师)到该合作社现场指导50余人次,引导该社联络仓储、运输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销售渠道,协调当地政府部门改善交通条件,将园区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基地;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的基础上,植保教研室教师还通过“移动教室”“在线课堂”等形式随时对学员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扩大培训效果;学院在培训结束后及时组织合作社和学员进行了培训效果评价,听取了合作社所在地镇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
(三)“三建设、五工程”:对接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改革
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因而农业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由长期以来较为单一的技术性服务为主向技术、咨询、信息、规划等综合性服务拓展,由单纯的乡村经济服务向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决策等多面向拓展,增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鉴于此,学院通过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来建设团队、打造平台、规划服务、示范引领,形成了对接乡村振兴的“三建设、五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架构。
“三建设”:一是建设平台,为技术技能积累创造条件。学院通过向政府部门申请、与行业企业合作,先后建成包括国家农业装备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蛋鸡健康养殖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个技术研发、生产引领、实验实训等平台。二是建设团队,解决创新发展带头人短缺问题。学院先后引进和培育博士10名,组建技术研发与推广团队9个、科技扶贫团队2个、乡村振兴研究团队1个。三是建设机制,形成政校行企协同、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等10余项相关制度。
“五工程”:一是乡村振兴规划工程,学院为盖州市、鲅鱼圈区、黑山县等三地的20个村提供了乡村振兴规划指导服务。二是人力资源工程,学院派出专业教师、科研骨干15人,到灯塔、义县、大石桥任职。三是技术服务工程,学院与营口市等1市8县(市、区)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派出服务团队9个以及专家600余人次;开展了“科技特派行动”和“百名专家对接百个乡村”活动;协助灯塔市等地方政府部门建设了“辽峰小镇”等大型科技园区4个;与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开展了广泛合作。四是农产品销售服务工程,学院依托“源食生活”电商平台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五是经营模式示范引领工程,学院输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三农之翼”星创天地和忆江南农业科教体验园等观光休闲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2个,年均参观人数上万人次。
“四方协同、三改联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成效
一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效性显著提升。近5年来,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54期次,依托“1+N”模式培训各类乡土人才9.88万余人次,非学历培训人次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08倍,实现了年均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款额达1009万元;以技术服务、“科特派”任务、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等为载体,带动了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学院打造了脱贫攻坚新模式——“苇塘模式”,并以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
二是助推学院科研和教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依托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孵化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3项,获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5项,获厅级以上奖项101项;打造出一批农科“双师型”队伍,建成院士联络点2个;取得了“1+X”证书试点29个;近3年内取得以3个特等奖为代表的一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催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等专著5部、教材26部。
三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97%以上,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中获奖50余项,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铜奖;学院“乡村振兴调研团”荣获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20余次。
四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学院已成为国家“双高”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辽宁省“双卓越”院校,相关事迹被《农民日报》等各类媒体报道,学院先后5次在全国重要会议上进行典型交流发言。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2日第03版
上一篇:【辽宁日报】新型职业农民 进大学“充电”
下一篇:【人民日报】辽宁持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以赛促训练本领 校企合作促就业